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真人百家乐-网上百家乐游戏|关于死亡崇拜有什么背后的心理机制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0:13    次浏览

我没有系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,这个话题也不在我的专业范围内。抛砖引玉吧。搜索了一下学术期刊,发现关于崇拜的话题多见于人类学、考古学对于宗教的研究。Worship这个词,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Sciences给出的的定义是”The term ‘worship’ refers to a complex of acts whereby humans express their devotion and reverence toward a deity (in theistic religions) or toward a transcendent yet nondivine being (in nontheistic religions)“。根据这个定义,崇拜往往和仪式、献祭(食品、牲畜、血液等等)相联系。这篇文章指出,崇拜是宗教的生命线。当人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是由某个超自然的力量决定,并诚服于这个力量的时候,就产生了崇拜。对于死亡的崇拜,应该也是属于这个范畴的。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,我猜测是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献祭,表示对这个力量的忠诚,期望受到这个力量的保护。至于这个仪式、献祭传到后代,估计就像那个猴子吃香蕉的故事一样,第一批猴子知道去拿香蕉会被水淋湿,于是暴打会去碰香蕉的新来的猴子,后面的猴子根本不知道拿香蕉会被水淋湿,但只要有猴子大胆去碰香蕉,照例是一顿暴打( http://www.eygle.com/digest/2006/03/the_monkey_society.html)。至于问题中”死亡崇拜“的第二种情况,似乎说的是人们对死去的人总是比较宽容,多提优点和个人成就,少提不足和缺点。这个我没有搜索到相关文献,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。我不是杰克逊,也不是乔布斯的粉丝,对他们了解不多。但我觉得,这些公众人物对社会的价值不仅仅是他们的作品或者成果,他们本身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。在他们活着的时候,他们的负面消息也不少。揭他们的短,抨击他们的缺点估计也养活了不少人,或者让一些人更受欢迎。乔布斯的竞争对手应该会很乐于看到这类新闻得。然而,在人死后还这么做就显得不厚道了。兔死狐悲,谁都有死亡的一天。生前为了生活、梦想努力,死后还得背一身的恶名,想想也让人心酸。更何况,人都已经去世了,再也不能和活着的人竞争,给活着的人造成威胁。何必再说死人的坏话,给人留下刻薄的印象呢?说些漂亮话、官面话,也显得宽容、和善。斯人已去,把去世的人塑造出偶像、英雄比塑造一个活着的偶像、英雄要容易的多,也安全的多了。死去的人也不可能再做出什么举动让我们失望,破坏他们的好名声。同时,他们的名气也不可能威胁到活着的人。了解中国历史的人,可以自己去想象。我就不多说了。除了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个问题,我觉得这种现象也许和记忆的选择性有关。当我们的心态更宽容的时候,可能会更容易记起别人的优点。参考文章Ed. William A. Darity, Jr.. Worship.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. 9. 2nded. Detroit: Macmillan Reference USA, 2008. p154-156.来源:知乎www.zhihu.com作者:王怡蕊【知乎日报】千万用户的选择,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。点击下载此问题还有4 个回答,查看全部。